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首页
创建动态
政策文件
文明常识
志愿服务
道德建设
简报专栏
模范风采
安庆文明网
滚动新闻:
首页 > 文明常识 > 正文

【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张兵: 带贫困村走致富路


2019-10-08 11:14:33   来源:宜秀新闻网   评论:0

       一盏盏整齐划一的路灯、一块块绿意盎然的蔬菜基地,与周边青山绿水、农户住宅相映成辉,恰似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图。谁都不会想到,这里曾经是宜秀区路途最远、难度最大、问题最多、困难最深的“四最”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如今是旧貌换新颜,让人耳目一新。“祖祖辈辈待在螺山村,从没想过家门口的变化会这么大、这么好!”村民们回答笔者询问时,纷纷由衷地说。
       宜秀区杨桥镇螺山村地处破罡湖畔,距离安庆市30多公里,村域面积8平方公里,村辖26个村民组,现有耕地3900余亩,山场1500亩,可养殖水面约2200亩,其中村集体水面面积约1000亩,水系发达,水草丰富,主产四大家鱼、螃蟹和小龙虾。素有“水乡”之称。全村910户农户3089人,其中贫困户85户219人。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4万元,被列入宜秀区8个贫困村之一,属于省级贫困村。如何让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成为螺山村脱贫致富的首要问题。
 


       从2013年底,张兵担任螺山村书记以来,他率领两委班子与驻村扶贫队一起,扎实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创新发展模式,做强特色产业,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村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提高。2017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不足2900元上升到5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不足5万元达到近35万元,如期完成了贫困村出列、25户86人脱贫任务。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达到了54万元。村美民富,绿水青山已然成为了幸福靠山。
听民情访民意 党员干部同尽力
       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据张兵介绍,担任村书记第一天,他没有进办公室,而是一个人一支笔,挨家挨户走访,足足一个月时间,他与村民拉家常、聊愿望,听取民情、了解民意。并将群众反映的问题整理好,按照村民反映的强烈程度,将问题意见划分成村里急需办、必须办、要办好的10多件“大事要事”,一件一件、逐步落实。
       张兵指着4.2公里的通村主干道路说,这是唯一的一条进村道路,从这条路进来,也从这条路出去。我们把这条路称之为发展之路、生命之路。说起这条路,张兵言犹未尽,据他介绍,他在走访的过程中听村民说,有个村民组的农户家起火,打了119报警后,因为当时的路很窄,从主路到着火的农户家,3公里不到的距离,救火车花了将近两个小时才进去,等救火队进去了,着火农户家已经被火烧完了。“当时我就在心里暗暗发誓,必须要将这条村里的生命之路打通!”张兵说。
       说干说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大战一百天,村里干部群众携手,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通过各个渠道争取项目资金,齐心协力贯通了长4.2公里的通村主干道,并在此基础上,硬化拓宽了30多公里的组组通户户通道路。张兵说,修路大部分群众都非常支持,但一旦涉及到他们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个别群众还是有情绪的,推动工作阻力大。张兵只能带领村里干部日夜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争取群众的支持。2015年开始贯通16条村组道路,共计31公里。兴建中心村活动广场、便民服务大厅、群众文化站、党员活动中心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供电、通信、饮用水、有线电视等全覆盖;村级小学、卫生室全面达标,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以三变改革为抓手,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张兵说,村里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做起来单独靠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要村干部和党员们一起同心协力。为此,张兵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下功夫,在全村党员中开展打造“双培双带”示范基地、党组织与党员“双向承诺”、流动党员双向带动,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党员议事会”、“党代表工作室”、“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活动,通过党建引领,螺山村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民们的经济收入明显提升,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极大增强,在群众中的威信也大大提高,化解了许多遗留问题,螺山村更是从过去的软弱涣散村转变为现在的先进村、特色村、示范村,乡村振兴的道路也越走越宽。
抓产业做文章 全体村民共致富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了,如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是张兵接下来要做的第二件大事。自2015年开始,张兵带领的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谋划如何念好“生态经”,做活“水文章”。
       螺山村家家户户只有几亩地,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温饱不愁,但致富仍有困难。2015年,张兵带领的村两委与驻村扶贫工作队合计,要想脱贫致富,除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每户贫困户脱贫计划外,发展产业最关键,必须依托村里自然条件,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稻鳖连作”“稻虾连作”、“特色池塘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创新发展模式,做强特色产业,让村民们不出村就有生计,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张兵介绍说,打土地、水面流转的算盘,全面盘活土地资源,规模化种植养殖,提高收益,这运作中间实属不易。“贫困村老百姓受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的制约,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突破。”张兵说,“只有把生态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将生态和产业融为一体,实现企业和贫困户多方共赢,才能发展好产业。”
       把地交出去,咱靠啥吃饭?农户心里难免犯嘀咕。张兵带着村干部天天往老乡家里跑,掰着手指头算收益账:每亩550元的土地流转费之外,还有600元分红,农民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再挣一份钱。
       最终,村里成功流转了2700余亩土地,1100亩水面。张兵又组织成立了“1+4”专业合作社,即1个小型农具机械专业合作社和4个种养专业合作社。李能兵就是其中之一,他既是村民又是承包户,村里帮助他成立了金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他承包了970亩土地,其中稻虾共生370亩,水稻田900亩。“以前天天羡慕别的村,房子大、收成多,现在我们村子美、产业旺,成了被羡慕的对象,跟着张书记走,咱大伙准能发家致富!”谈到现在的生活,李能兵的脸上笑开了花。
       目前整个村涌现出了9家有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水面发包租金和稻虾共生项目和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将2015年300亩的稻虾共生基地扩大到600亩;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和美丽乡村资金,对东风湖圩堤进行加固,改善水环境;新建120亩枣树湾精养鱼塘项目,增加村集体年收入达7.2万元。今年,该村正在实施螺山村皖江水乡园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现农户增收、村集体增效的目标。在龙头企业引领下,经过整治后的水塘里波光粼粼,鱼儿欢快地在水中游弋,特色池塘养殖产业业已成为响当当的“红火产业”。
定政策强帮扶  困难群众齐脱贫
       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但是还有少数贫困户生活条件仍然困难,如何让贫困户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是围绕张兵的又一个难题。于是,张兵带着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一起,对所有贫困户进行详细摸底,同时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一户一策”的脱贫帮扶计划,将村里包括他在内的9个村干部同57户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确保所有贫困户稳定脱贫,用张兵的话来说就是:扶贫路上一对一,小康路上都到齐。
       螺山村团结圩,毗邻枞阳镇连城村,位置偏僻,在此居住着31户127人,其中贫困户4户,可种植田地1580亩。由于通江河道阻隔,施工难度大,安装自来水十分困难,所以这些年群众一直没吃上放心水,这是杨桥镇党委政府,更是螺山村党总支书记张兵的一个心病。2016年以来,宜秀区水利局、杨桥镇结合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多次组织人员前往团结圩对自来水管道走线进行了实地勘查及规划,考虑到工程和投资,计划与枞阳县进行协调,将自来水主管网从枞阳县连城村的自来水管网接通,但因为埋设管道涉及到当地群众利益,为此张兵在枞阳县整整呆了10天,反复和枞阳县自来水厂、连城村沟通,做群众工作,终于在2017年元旦,31户团结圩村民全都喝上了放心水。
       团结圩村民刘克林逢人就说。“我是从上世纪90年代移居到此,一直饮用长河水,水质污染严重,每次取水都用明矾将水净化后再吃。现在通了自来水,水质清澈,现在洗菜、泡茶、吃水让我们都很放心了,我作为一名老党员、团结圩圩长,我代表老百姓感他们的辛勤付出。”
       贫困户村民王华龙,因脑溢血变成植物人,妻子没有工作,两个女儿还在念大学,家中房屋也是危房。张兵就与村两委一起,建立了一个党员连心群,将在外做生意的老乡、企业家、党员们拉进一个群,广发倡议募捐集资,不仅为其重建屋舍,还动用私人关系为王华龙的妻子找到了一份月薪1500元的工作,同时还找了一家爱心企业,每年为王华龙两个女儿捐助5000元,直到两个孩子毕业,一家重担一下子就卸下来了。
       “自从这个群建立以后,谁家生大病、受大灾时,我们村两委就在这个群里发倡议书,为困难群众募捐,村里党员和一些生活条件好的村民也自愿加入到这个群里来,捐一点钱物,献一点爱心,积雨成河、积少成多,群里的成员们还在里面为村子的发展献计献策,现在我们这个群已经有100多人了,所以说有句话说的好,人心齐、泰山移,我觉得只要我们党员群众心连心,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对确保村里所有贫困户稳定脱贫,我信心十足!”张兵激动的说。
       从曾经“出行难、脱贫难、看病就医难、村民增收难”的贫困山村,到如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从四最贫困村、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到现在的先进村、特色村、示范村,这究竟靠的是什么?张兵感慨地说,这靠的是群众,靠的是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靠的是急群众之所急, 想群众之所想,靠的是产业的发展。当前,我们村正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将在结合上再下功夫,加快推进“皖江水乡园” 项目建设,做好以点带面成片、实现规模养殖这篇“水文章”,千方百计让富民的产业兴起来,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让我们的家园靓起来。(肖  琪  方  华  金明明)

安庆宜秀区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2013
建议使用IE6.0或以上版本,分辨率为1024*768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084号